观察88期/重拾大稻埕百年风华/张健丰

http://www.cntimes.info 2020-12-02 03:18:03
 大稻埕原是先民晒稻谷用的空地,后取代万华成为北台的商业中心。到了日据时期,仍是货品批发中心,成为台北最繁华的都会。

 大稻埕位在近淡水河滨一带,今属台北市大同区南段。2020年晚秋,笔者进行一趟台北大稻埕之旅。其中最吸引笔者的就是超过百年历史的老街─迪化街(一段),这里有活跃的布料批发业、中药行、南北货行,还有精美的老建筑和各种老行业等。

 回顾1977年的都市计画中,迪化街从原先约5公尺宽开拓为20公尺宽的大道,让迪化街原有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建筑、商业活动荡然无存。所幸当时藉由大众传播报导及民间团体的鼓吹,引发社会各界的瞩目,才维持旧有的景观和传统的交易型态。笔者从此,重拾其风华。

清代街肆的发展

 迪化街是光复后的改称。迪化街一段在清代是由中街、南街、尾街(中北街、普愿街和杜厝街的总称)所构成,它的兴起和大稻埕的发展息息相关。清咸丰元年(1851),由林蓝田建起最早的三间店(即今迪化街154、156、158号),店号「林益顺」,从事与大陆之间的贸易。两年后,艋舺(今万华)地区的泉州同安人,在大规模移民械斗中失败,由厦郊郊商林右藻带领辗转来到大稻埕。林右藻和兄弟们很快就在林蓝田的店铺对面建起「复振」、「复源」和「复兴」三间店铺,在今归绥街和民生西路间形成第一条市街─中街。林益顺商号的买卖也开始扩大,输出米、糖、茶和樟脑等,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商号。

 在此同时,林右藻组织郊商,成立厦郊「金同顺」,亲自到香港、厦门一带招商,因此与大陆之间的贸易事业蒸蒸日上。后来,连原先敌对的艋舺泉郊、北郊都不得不前来依附,共同组成「三郊」,由林右藻担任三郊总长。林右藻也被尊称为「大稻埕开基人物」。

 到了咸丰9年(1859),泉州同安人所重建的城隍庙在中街以南落成。街肆延长至城隍庙前,出现「南街」。由于南边多沼泽湿地,便继续朝北,进而发展出「尾街」。直到光绪15年(1889)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现今台北大桥的原址架铁路桥梁横跨淡水河,联通大稻埕与三重、芦洲等农业聚落,并在铁路旁兴建便道让客商行走。「尾街」因此成为农产品的转运点,以杂货大批发商、米商的聚集最盛。此时,迪化街已成为当时北台湾最重要的南北货品批发市场。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