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88期/重拾大稻埕百年风华/张健丰
http://www.cntimes.info 2020-12-02 03:18:03
开港通商时期
同治5年(1866),原在艋舺的慈圣宫(妈祖庙)在今迪化街与民生西路口一带重建,它是三郊行的总部。庙前是郊商贸易对渡的码头,也是之后开通航行到沪尾的小蒸汽船停靠的码头。随着开港通商后,大稻埕开放给外商择地设洋行。在同治6年(1867)之后,频繁出现洋行向地主租赁土地以办商务的契约,开放租用的其中一家商号是林右藻的复源号,可见此时厦郊与洋行来往密切。
光绪13年(1887)刘铭传将大稻埕聚落南方邻近淡水河东岸地带,规划为「外国人居留地」(租界),并垫高地基,防止淹水。此时,作为漳州人领袖的板桥林家势力进到大稻埕。林维源和当地富绅李春生合资成立建昌公司,在大稻埕辟建千秋街及建昌街(今贵德街南、北段),成为台北最早的西洋式街道,此处是茶行集中区,可看到大稻埕妇女在亭仔脚(骑楼)下捡茶的盛况;而一箱箱芬芳无比的精制茶也从这里销往世界各地。
此时,刘铭传配合商业和防卫上的需求,在大稻埕一带进行各种自强新政的尝试。首先,设学堂于林维源在六馆街所兴建的西式楼房,以教授英语为主。后来又设「电报学堂」于建昌街,教授电报技术,可以说是台湾正式设学校培养技术人才的开始。
刘铭传又在大稻埕聚落南边的沼泽湿地「筑墙、浚井、砌路、开沟、填河」,设立机器局(兵工厂),并兴建铁路、建火车站(今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一带)。从此,原本慈圣宫周围的中街、南街及码头所构成的国际商业经济区转移到建昌、千秋街;而台北城内的官商出北门,经机器局后,除可到火车站,更可藉由这两条街快速到小蒸汽船码头。
经乙未战争的洗礼
1895年台湾割让给日本后,台北仕绅倡议自立为「民主」之国,并拥立台湾巡抚唐景崧就任总统。5月25日「制黄地国旗,画虎于其上,迎遍城内、艋舺、大稻埕各街市。以示众知。」6月5日早上艋舺、大稻埕各处得知唐总统当天凌晨已逃往沪尾,「惶恐无措。乃严闭隘门,以防劫攘。」隔日,艋舺仕绅议迎日军,往商大稻埕李春生,共拟请日军进入台北的公呈,然无人敢前去递送。
此时,在艋舺开「瑞昌成商号」的杂货商人辜显荣自告奋勇赴基隆,迎接日军进入台北,因而崛起。靠着他和日本统治阶级的良好关系,逐步取得独占性的官盐、鸦片总批发权,并且经营制糖工厂、茶行等,成为大稻埕首富,在此盖了豪华的洋楼。
城隍爷的信仰不墬
日据时期,大稻埕仍是货品批发中心,财势傲冠全台。由于纵贯铁路贯通台湾南北,每年农历5月13日大稻埕「迎城隍爷」的祭典和绕境,吸引前来随香、凑热闹和交易的人潮,带动地方繁荣。此时,今迪化老街一带称「永乐町」;新开辟的「太平通」(今延平北路)一带,则称「太平町」,范围约从北门外的铁道部到「台北桥」止,是大稻埕最活跃地区,对台湾近代政治、社会和文学艺术等产生深远影响。
1921年,由林献堂、蒋渭水等人领导组织的「台湾文化协会」在此成立,并在港町(今贵德街一带)设置讲堂,每周六举办文化讲座提倡民族主义,进行非武装抗日活动。
大稻埕具历史观光资源
迪化老街的「中街」,目前仍是全台南北货的批发及零售中心,每到年节便挤得水泄不通,是迪化街最具活力的地带。而这里的老店铺也纷纷标榜自己是百年字号,如林右藻家族所建的店铺─林「复振」商行(105号)、林蓝田的后代所居住─「林五湖祖厝」(156号);旧称「尾街」的迪化街北段则直到20世纪末仍是老行业集中之地。
尾街建筑外观上,保留较多清代闽南式店面,以及红砖拱廊的洋楼式。但近年来,由于房舍逐渐老旧,加上老行业后继无人,不少屋主遂改建并出租作为文创商店,如慰安妇的阿嬷家─和平与女性人权馆(256号)。而清代机器局的遗迹也因北门捷运站兴建而出土,获得台北市府的保护。大稻埕实为台北历史观光资源的最佳地点。
(作者系历史研究工作者)
【大华网路报】

版权 © 2006-2020 大华网路报 版权所有 用户条款 隐私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