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甘肃/拉卜楞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http://www.cntimes.info 2020-12-04 01:09:43
![]() |
![]() |
拉卜楞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0.5公里处。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简称扎西奇寺,是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一般称拉卜楞寺。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立“拉章”(即嘉木样佛宫),“拉章”音变为“拉卜楞”,意为寺院最高活佛府邸。寺院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拉卜楞寺宗教体制的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在全蒙藏地区的寺院中建制最为健全。闻思学院是其中心,又称大经堂,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十余亩,为藏式和古宫殿式的混合结构,顶上有鎏金铜瓦、铜山羊和法轮、幡幢、宝瓶等装饰物。它以显宗为主,着重研习印度佛学家所着的五部大论(《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具舍论》、《戒律论》)。
全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部分殿堂还融合和吸收汉人建筑成就,增盖宫殿式屋顶,上覆鎏金铜瓦或绿色琉璃瓦。
拉卜楞寺内珍藏的民族文物和佛教艺术品共计1万余件。各殿堂内高8米以上铜制鎏金或檀香木雕的大佛就有十六尊。各种质地多样的中小型佛、菩萨、佛塔、法器等不胜枚举。寺内还珍藏有历代嘉木样大师的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又有帝王册封和赠赐的金敕、印鉴、封诰、大幅匾额、千佛树、珍珠塔、玉如意、陨石、海马牙等。
拉卜楞寺历史悠久。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一切知妙音笑金刚)大师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师于当年夏天带弟子来到扎西滩,看见这里山川灵秀、瑞云缭绕,是个建寺的理想所在。即开始在这里建修拉卜楞寺院。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使它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占地面积8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九十多座,僧舍一万多间及六大扎仓(学院),诸类佛殿、众多活佛宫邸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嘉木样大师别墅等宏伟建筑群。鼎盛时期有僧侣3600余人。所属寺庙有139处,教权范围达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等地域。它不仅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而且是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也是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赢得了第二西藏之称。
至解放前夕,拉卜楞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层楼1座,六层楼1座,四层楼4座,三层楼8座,二层楼9 座,馏金铜瓦顶4座,绿色琉璃瓦顶2座,嘉木样大师及各大昂欠的藏式楼房31座,各个昂欠活佛住舍30院,吉哇院6所,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别墅2处,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各种塔若干座以及牌坊等各种建筑,共占地面积达1000余亩。整个建筑气势雄伟,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堪称安多地区第一名刹。这些建筑可分为石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类,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建筑形式有藏式,汉宫殿式和藏汉混和式。
解放后,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拉卜楞寺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那座楼高七层的颇章玛绕佛殿在“四清”中被拆除修了电影院,殿里的那尊最大的佛像(高24米)于1958年被砸碎炼了钢铁。十年“文革”更是不堪言状,一座座佛殿变成了食品厂、屠宰场。寺门紧闭,僧众四散。寺院建筑仅仅保留原寺院西北一角,约占原寺面积的四分之一。寺址大部分被机关单位占用。
拉卜楞寺院虽历尽沧桑,但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政府的关怀下,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自从1980年拉卜楞寺院重新开放以来,国家前后拨款上百余万元对原留的经堂、佛殿作了维修。
【大华网路报】
版权 © 2006-2020 大华网路报 版权所有 用户条款 隐私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