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子走进“千年古城”蒙自

http://www.cntimes.info 2018-07-20 10:45:22
  本报讯/这里是“过桥米线之乡”,这里是“石榴之乡”,这里也是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条民营铁路等诸多第一的诞生地,这里就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蒙自。7月19日,七彩云南民族文化研习营师生一行20余人走进蒙自,零距离触摸古城的昨天与今天。

  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珠江与红河分水岭两侧,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是滇南第一大坝子,在云南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时云南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通过蒙自转运。

  一餐,一食|米线

  “碗大汤宽心更宽,米线长长情更长。”不吃一碗“过桥米线”,那就不能叫做来过蒙自。乳白色的汤面上漂浮着片片嫩黄色的菊花,香菇、草芽、鲜肉、火腿、葱花、青虾……逐一将装有不同食材的宝蓝色小碟倒入底汤中。等等!正式吃过桥米线前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的拍照,录视频的录视频,一番多角度操作后,这才拿起勺子汤来一口,大大的满足写在每一个台湾同学的脸上。

  “味道棒极了!”“碗都快和盆一样大了”、“终于吃到正宗的过桥米线了”,一餐过桥米线下肚,同学们在自己云南行的愿望单上又划去了一个必选项。

  说起过桥米线哪里都有,台湾也有,但若论正宗那莫过于蒙自,这个被郭沫若誉为云南食品中“一朵瑰丽的山茶”的“中华名小吃”还有一个有趣的来源故事。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到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一歌,一舞|传承

  19日下午研习营一行来到蒙自文化馆观看蒙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演,与当地青年进行歌舞互动,最先登场的是来自新安所镇教场寺洞经会带来的洞经音乐演奏。40余人的演奏队伍,纷持琴、笛、筝、鼓、锣、铃近20余种乐器,奏乐响起一种清脆圆滑,高亢肃穆的歌声缓缓扬起,穿过院落的榕树伴随清风向天际飞去。

  一曲过后,师生们对这项古老的艺术充满了好奇,其中研习营指导老师谢明俊就对演奏中的一样并排叉列的红色道具产生了疑问,“这一道道红色的令牌上面到底书写的是什么呢?”新安所镇教场寺洞经会负责人纪枚逐一的解释了每一道令牌,原来这令牌上书写的是正是“康熙圣谕十六条”,这与洞经音乐的传承有着莫大的关系。

  据记者采访了解,蒙自洞经音乐为儒家礼乐,从清代的雍正、干隆时期传承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它由谈演经籍、礼仪礼节、曲牌音乐组成,传承方式为工尺谱传承。它的核心实质是突出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和“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诗词与民间音乐的有机结合体。通常被人们用来作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福寿康宁的演奏音乐。

  在随后的演出中,台湾同学还分别欣赏了彝族舞蹈《晨曦》、《霸王鞭》、尼苏族鱼鳞片吹奏《秀花调》、《放猪调》、蒙自青年街舞表演者带来的一系列具有蒙自特色的歌舞表演。

  据悉,本次“七彩云南民族文化研习营”活动时间从7月16日至7月22日,为期一周。参加此届活动的师生共20余人,主要来自于台湾高雄文藻外语大学传播艺术系。在为期7天的日程中,他们将参观昆明M60文创基地、前往云师大一二一校区参观西南联大历史博物馆,走进云南广播电视台,了解在地媒体生态、参访云大启迪K盏众创空间,了解青年创新、体验建水紫陶手工制作、参观东风农场熏衣草庄园,云南红洒庄,体验云南特色农业、游览可邑小镇,与彝族青年进行篝火联欢晚会等。
 
  来源:华夏经纬网
【大华网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