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社论:政府组织改造 优化资源配置

http://www.cntimes.info 2020-12-26 10:44:21
  本报讯/据联合新闻报导,行政院将进行组织改造,经济部改为「经济及能源部」,部内将有五项调整:幕僚单位商业司提升位阶成「商业服务署」;中小企业处增加创新业务,提升为「中小及创新企业署」;国际贸易局合并国际合作处改为「国际贸易署」;能源局将改制为「能源署」;工业局所属工业区组将合并加工区管理处,改为「产业管理局」。我们乐见此项发展,相当符合当前经济部业务发展所需,的确是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但是,必须配套调整人员和资源的配置,才能充分发挥组织调整的效能。

  事实上, 2004年立院通过「中央行政机关组织基准法」,2010年通过「政府组织再造四法」,2012年起分期规划组织调整,将成为33个机构,目前仍有五个部会的改组法案仍待立院通过,包括经济部。由改造时程看来,组织改造的设计说来简单,但要执行其实相当困难,特别是一些次级单位的合并或切割,都会有「顾东难顾西」的痛苦,因此行政院能克服万难,希望尽速完成本次调整之立法,值得肯定。

  经济部组织调整的特别亮点有三:商业司、中小企业处和能源局都升格为署。商业司和中小企业处的升格,是多年来各方不断提出要求之下,终于顺应民意的反应。上次总统大选时,蔡总统的主要竞争者韩国瑜,在其「庶民经济政策」政见中,也明白提出将提升这两个单位的层级,现在行政院有了几乎相同的规划,可见英雄所见略同。改制为署后,将拥有独自拟定政策的权力,是非常正面的发展。特别是对众多商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业者,表达了政府对它们重视。而能源局提升为「能源署」,也因应了当前能源政策的重要和复杂性,有必要以一个更高位阶的能量配置,来呼应政府对于应对地球暖化及对新能源发展和「减碳」工作的重视,是颇为正面的发展。

  此外,工业局工业区组和加工区管理处合并为「产业管理局」,在功能上的确可以整合目前所有工业区的相关业务,不因一般工业区和加工出口区主管单位不同而产生管理上的歧异,可能削弱产业发展政策和管理上的效能。但名称定为「产业管理」有些模糊,因产业管理似乎包罗万象,容易引发误解;可以考虑直接称为「工业区管理局」,会更直接清楚。

  然而,除了调整这几个单位的位阶外,更重要的是未来应配置适当的资源和人员,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商业司目前的产业辅导预算每年不会超过10亿元,对商业服务业产生的辅导成效极为有限,绝大多数商业服务业者长期都没有受过政府辅导的经验。比起工业局每年90亿元预算,和科技专案160亿元几乎都是对制造业的研发挹注,对照两种产业在台湾经济活动中的占比-商业服务业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运输仓储就业人数合计约为310万人(占总就业的28%),超过制造业的300万人,政府在两大产业的辅导投注却完全不成比例。中小企业处同样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因中小企业遍布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中,该处同时要关照广大制造和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同样无法提供企业所需协助。因此,在调高两机构位阶时,必须大幅增加其预算和人员配置,才可能对商业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中小企业给予较全面的辅导。

  台湾产业的畸形发展-电子独好但其他产业停滞,其实就是政府长期以来重工轻商、重高科技轻传统产业的后果,而这也加剧了所得分配不均。我们期待这次的经济部组织改造,带来产业发展的全新相貌。
【大华网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