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泓:追念宣扬儒学人文主义者王镇华
http://www.cntimes.info 2020-09-29 21:28:25
![]() |
![]() |
过世之前,镇华兄拒绝服药、打针、插管,平和安静地离去。镇华兄以民间教育方式,延续中华文化。他认为,人的主体生命与文化的主体生命可以互为因果,人懂了主体,有了主体,才能善用理性、分析、概念、知识、言说、理论、乃至感性等等,也才不会随人起落,为别人附庸。生命内有自明之主,外有自然之体,也就是内有本心觉知,外有天性的天地万物;而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正在主体本身。所以,如何让每个人自觉其主体,不违逆其主体,也就成了书院文化工作的核心。
镇华兄着作有《书院教育与建筑:台湾书院实例之研究》、《百年中国的反省》、《两岸文化的关怀》、《觉者之路》、《明珠在怀卡片集》、《道不远人,德在人心》等。
8月23日下午,400多位好友学生,齐聚于中山堂台北书院参加镇华兄的追思会,气氛温馨。先放映影片《中道今来》,刻画镇华兄的人格、为人,处世,生动活泼。镇华兄几位老朋友的思念之语扣人心弦,说到他学生时代的趣事,引发大家会心微笑。追思会最后在镇华兄两位女公子高唱李双泽的《老鼓手》歌声中,不舍地散去。
儒家人文主义的建筑学者
我认识镇华兄是在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该所师生们以规划建筑与城乡空间实践其社会理想,时时参与并主导城乡规划理想的社会抗议运动。有一天,该所请了镇华兄来演讲,谈的居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这在引进西方批判理论的建筑与城乡所是极罕见的事。在台湾,像镇华兄这样具有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建筑学者,是极其罕见的。
镇华兄的着作最具代表性的是《书院教育与建筑:台湾书院实例之研究》(台北:故乡出版社,1986),书中论述传统中国学校的精神空间、祭祀空间与讲堂空间的主从层次感,他提出了体现教学法与课程、师生关系的理想讲堂规画、校区形成与讲堂服务范围,以及校地选择、建筑的平面与立面变化;透彻地论述了传统中国教育空间,是中国建筑及其历史的论着经典。
奉元书院承继庙学传统
十年前,镇华兄与我们一干毓老师的奉元弟子在老师仙逝后,一同创办「中华奉元学会」,赓续毓老师宣讲夏学的传统。同学们敦请镇华兄执掌规画。镇华兄在把崇拜孔子与老师的空间置于正中,接连靠窗的讲堂,承继古代学校以孔庙为体和讲堂为用的庙学传统。宣示中国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讲学不只是授业、解惑,而且在于传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针砭当代,拨乱反正。镇华兄配合祭祀空间与讲堂相连又设定了「礼仪」,师生于上课前先向孔子与毓老师像鞠躬致敬,敬谨地讲学研讨,课堂结束时,再向孔子与毓老师敬礼。
镇华兄的设计本于传统中国建筑的自然、简易、实用的精神,自然而不雕琢,线条简单,各个空间互动动线流畅、实用方便。奉元书院的每一空间均有其特定使用功能,但多元而一体,整合于孔子与老师及讲堂,为师生讲论交流而服务,空间感特别温馨,同学们在此讲谈,往往不舍离去。
镇华师兄讲学特重「中道」,讲究天人合一之理,表现在建筑与空间规划,运用建材色调,均注重与大自然的协调。奉元书院讲堂居在罗斯福路市区,镇华师兄借景窗外街树,引入树间绿影,配合着和煦的阳光与清新的空气;在嚣闹的市区里,闹中取静,重现孕育在山林田野大自然间的中国书院传统。
一生谨守中道的真诚
镇华兄讲学为人处世,谨守中道的真诚,与他接触交谈,立刻为他发自内心洋溢的真诚所感动。泓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就听厦门篔筜书院的朋友说,听王老师讲课,虽然有时会被其深奥内容困住,但一定会被老师的诚挚感动得泪流盈眶。
镇华兄就是这样的人,他不嫌泓愚钝,经常开导,有时在电话中一讲便是一两个小时。有一次,镇华兄嫂到泓的「二闲书斋」喝茶聊天,带来一幅大嫂亲绘花鸟的浅色彩纸,上写「柘庵」二字。柘树质坚而直,大概镇华兄以此勉励泓吧!如今镇华兄虽巳远去,但我总觉他仍在我们之中,常在泓左右;泓当谨记他的勉励,继续为发扬毓老师宣讲夏学的精神,为赓续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而努力。
(作者系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来源:观察86期)
【大华网路报】
版权 © 2006-2020 大华网路报 版权所有 用户条款 隐私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