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芸芸:台湾光复75周年有感
http://www.cntimes.info 2020-10-01 00:27:07
![]() |
![]() |
光复致敬团两度祭黄陵
1946年,在丘念台先生奔走下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一行15人由林献堂领团,前往大陆访问。「致敬团」原定三个任务之一,即为于光复一周年之期,前往黄帝陵恭祭,却因天雨受阻,不得不于9月12日在相距200里的耀县设坛,遥祭民族奠基远祖黄帝陵;并由家父执笔写成《祭黄陵文》,奉告台湾已经光复,六百五十万子孙重归祖国怀抱之心情。林献堂在代表「致敬团」发表谈话中提到「光复后已觉有可爱护的国家、可尽忠的民族,…永不愿再见到有破碎的国家、分裂的民族」。
经过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的努力,2006年9月12日,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终于来到黄陵县,完成了前辈60年前的心愿。
从武装抗日到非武装抗日
随着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在1895年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台湾人从此走上一条漫长的民族总抵抗运动。从仓促成军的台湾民主国保卫战为起点,全省各地的抗日义军不断蜂起。从1895年到1902年,孤立而没有任何外援的台湾同胞,以凑合之众、血肉之躯,与日军奋战了7年。此后虽无大规模武装抗日组织出现,但是零星的武装抗日事件依然不断;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成功之后,台湾同胞又受到鼓舞;一直要到牺牲极为惨烈的「噍吧年事件」之后,武装抗日运动才告一段落。
自1920年代以后,转而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非武装抗日民族运动出现,其后又发展出左翼思想的无产阶级抗日民族运动。到了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七七事变前夕,抗日民族运动被完全镇压之后,台湾同胞仍不断地透过不同的途径,回到祖国大陆,与祖国同胞并肩投入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虽然并未靠自己的力量,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但是,日据下台湾人的抗日民族运动,绝对是我们后辈永远引以为荣的历史事迹。
民族意识是抗日运动基础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强韧的民族意识,始终是维系着台湾抗日民族运动的基础。前后几近20年的非武装抗日民族运动,由地主阶级与知识分子所领导的阵营,从同化会而六三法案撤废运动、议会设置请愿、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到最后的台湾地方自治联盟,虽然有过几次路线的转折与分裂,总是能够以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团结各派,并以《台湾民报》作为台湾人的喉舌。
林献堂、蒋渭水、蔡惠如、王敏川、蔡培火等几位重要领导人,在路线上或有激进与温和之别,但他们维系中华文化的根源、站在民族的立场,对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心志却是一致的。
左翼思想指导下的无产阶级运动,无论是运动的农民组合、工友协会,或是政治组织的黑色青年、广州台湾青年团、台湾共产党等,也都是站中国民族的立场,对抗异民族的─日本殖民统治的资本主义体制,因为殖民统治者与资本家是同一体系。
走出悲情探索历史真相
记得在台湾读书时,学校每年都有纪念台湾光复节的庆祝活动,但是当时的我和绝大部分在台湾生活的人一样,对于前辈抗日的事迹并没有多少了解;因为在长期白色恐怖的戒严体制下,台湾的历史从未受到重视,台湾史的研究从未受到鼓励,更多时候还是禁忌。非常讽刺的,作为一个台湾人,并且是一个抗日民族运动积极分子的后代,我是在移居北美之后,才认真地寻找台湾的历史。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台湾历史充满了悲情;一再被扭曲的台湾近百年史,复杂崎岖的光复经验;特别是抗日一代的志士,在光复之后所遭受的冤屈,都常让我悲愤不能自已。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在日本的牢狱里渡过青春年华;光复之后,却在2.28事件中或白色恐怖时代遇害、再度坐牢或是逃亡流落异乡,而终其一生无法与家人团聚。苏庆黎的父亲苏新与舅舅萧来福,就是在1947年2.28事件后亡命天涯,她的父亲后来落脚北京,一家人分隔两岸从生离直到死别。
在台湾还未解除戒严的1980年代,王晓波教授曾经在一个公开场合对杨逵先生说:历史终究会还给你们一个公道的!这30多年来,在台湾有许多朋友默默地、全力以赴地在为抢救台湾史而努力;我相信这些朋友们的努力成果可以告慰杨老,以及他的抗日一代同辈们。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继续努力,探讨台湾光复的曲折经验及其复杂的现实性,仅此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系观察月刊主笔、文史工作者,来源:观察月刊86期)
【大华网路报】
版权 © 2006-2020 大华网路报 版权所有 用户条款 隐私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