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誉孚:一名公民教师看台湾光复

http://www.cntimes.info 2020-10-01 00:26:43
 台湾不少人喜欢把「光复」改为「终战」,表示对国府的不满,也对日本殖民统治缺乏批判能力。作为一名公民教师,我也质疑到底「光复」了什么?若说不清楚,最多只能说是「光复故土」吧。中国人经过那么多年的牺牲奋斗,才好不容易收复台湾,但未来国运如何尚不可知,因而,笔者认为,应以「牺牲光复纪念日」称之,来凸显其过程与成果得来之不易,来自我勉励。

作为殖民地的台湾,被殖民者挥来喝去。战争的起头与台湾人无关;50年后又突然终止了;台湾好像一个任人摆布的人偶似的。作为一个研究台湾史的公民教师,笔者觉得应该重视中国人在光复过程中的牺牲奉献,并且严肃正视祖国带来多少「进步」与「现代化」。

在我看来,「光复」至少有以下几点意义。

恢复「台湾钱淹脚目」

「台湾钱淹脚目」,自台湾进入我大中华版图以来,相对于闽粤沿海山多田少的生活空间,台湾是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处女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上当时为农业社会,台湾土地肥沃,垦殖之后,农作收获比大陆东南沿海高出许多;又加上有「永不加赋」与几次「禁止渡台」政策,使得该说法自然渐起;加上1860年代开始,台湾开始成为中国对外的通商口岸,使得商业更加兴盛;也难怪「台湾钱淹脚目」成为台湾在大陆东南沿海的传说。

如史籍指出,台湾社会在1695年前后已出现富裕奢靡现象;即使其所提示的只是当年少数人的生活,但也显示了台湾人的生活不似当年闽粤那般艰难。

更何况,在日本侵据台湾之前不久,除了1877年,台湾巡抚丁日昌又向光绪皇帝请准豁免占台湾岁入一成的种种水陆杂饷,台民的赋税压力更减,这也是「台湾钱淹脚目」可以延续的理由。

而中法战争后,刘铭传结合在地绅商与江浙海商而推动的,各项现代化建设惊动了美日驻华使节来台参观,虽不幸未能充分持续,但台湾人已经领教了真正现代化所带来的民间脉动。

1898年,日本殖民当局的英籍顾问视察台湾后,所提出的报告称,「目前地租只有3%…除开买卖鸦片、茶、砂糖、樟脑的商贾外,皆不纳租税」,则证明上述自丁日昌为我先民豁除多项杂饷以来的真实情况。

相对的,日殖时期使我先民难以忍受的种种税负─利润高的收为「官营」或「专卖」;其他民间的营业则简直「竭泽而渔」,所谓「如以所领营业牌照而言,一商人欲贩卖杂货、或酒、香烟、油盐等数种物品时,即须具领牌照数张,一张须缴费一圆或二圆。贩卖数种物品,即须具领牌照数张。一张须缴费一十数圆之牌照税。再加以地方税、营业税、房屋税、店伙之工资、伙食等,则本铺之收支已不能相抵矣。吁!商人将何得而生活耶?」就是。

光复的意义,自然意味着要除去日人的苛捐杂税,恢复古来「台湾钱淹脚目」的大环境。

保甲制度与社会福利安全

保甲制度是秦代法家人物商鞅发明的,把人民组成一个类军事性的组织;但传统中有「作法自毙」的故事广泛流传,受到社会强烈批判。因此,后来王安石所倡的保甲制度就主张,只在社会动乱时,该制度才用连坐法,以避免社会动荡不安;在社会平靖时,则应该努力实现「自我管理」,追求社会福利与安全制度,迈向传统「礼运大同篇」 的理想境界。

台湾的保甲制度在19世纪中叶就曾经如此发展:「夫保甲之制,所以卫民;使之相安而无事。然而,民不能永安也,水旱之不时,疫疠之间作,鳏寡孤独之无告…,先事而防之,后事而循之,而后得遂其生。…而后可以为治国平天下之道。」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