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俊:胡秋原与保钓运动的滥觞

http://www.cntimes.info 2020-10-27 03:56:27
胡秋原先生一生提倡人格、民族与学问三大尊严,并且奋不顾身。1963年8月,胡先生为对抗当时流行的「西化派」,在台湾创办《中华杂志》。其〈发刊词〉写了六节,包括:世界局势之大变、中国的问题衰落和惨败、中国失败的原因、今日此处的情形、我们的计画、我们的请求。

在「我们的计画」一节中,胡秋原写道:「名曰『中华』,表示我们虽然在这个岛上,我们的精神、目光所在,首先是整个的中华民族、中华民国。我们希望这是所有中国读书人的共同杂志,…。」「我们相信,…通过历史上成败的反省,世界学问的磨练,将使此同声同气,凝结而为一新的花岗岩石,…重建『中华旧邦,其命维新』的新中国。」其后的约30年间,《中华杂志》不断研究中国的出路问题,成为台湾知识界的明灯。

今逢保钓运动发起50周年,在此回顾胡先生与保钓运动的关系及其影响,极具意义。

中华杂志刊登钓鱼台文章

1970年8月10日,日本宣称「尖阁群岛」为「日本的领土」,引起轩然大波;于是9月2日,《中国时报》4位记者奋勇登上钓鱼台升起国旗,4日大幅报导因而引起国人注目。其实《中华杂志》自9月号起,就接连发表有关保卫钓鱼台列屿的多篇评论及报导。该刊当是所有华文杂志中,刊登钓鱼台问题文字最早又最多的期刊。

当时民众对「尖阁群岛」并不认识,《中华杂志》9月号刊出李文斋的〈尖阁岛系日本将钓鱼屿花瓶屿改名〉一文,引述马廷英资料予以说明。胡先生复在前头的短评栏写〈既得「冲绳」,又望「尖阁」〉,点出日本阳谋。

《中华杂志》10月号,又刊出立委胡纯俞9月25日对行政院的质询稿〈不应与日本谈判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说明钓鱼台列屿不属于琉球,而琉球问题也未定。胡先生在短评栏又写一小篇〈支持政府对钓鱼台列屿立场〉,肯定行政院长严家淦9月25日在立法院的施政报告有关内容。

胡先生首创保卫钓鱼台

这时在台湾大学就读哲学研究所的王晓波(笔名茅汉)与王顺两人,因为看到香港《星岛日报》刊载,钓鱼台上的国旗被日本及美国当局取下的照片,十分愤慨,合写了〈钓鱼台不容断送〉一文,投给《大学杂志》,文长5页(这篇文章举证历历,在前言后分为6节:(1)历史和地理的铁证;(2)强梁的霸道;(3)弱国无外交乎?(4)海外中国人的呼声;(5)拥护政府保卫国土;(6)我们应有的决心);未料竟遭退稿,王晓波于是冒昧求见胡先生。

胡先生看了王晓波文章后说,既然文章开头已引用〈五四运动宣言〉里的「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标题不妨委婉些。而若说「钓鱼台不容断送」似乎影射已经断送,不妥!当场改标题为〈保卫钓鱼台〉,安排刊登于《中华杂志》11月号。

在美国开启保钓运动

该期杂志空运寄到美国,最早看到的是在费城的胡采禾与在天普大学留学的胡卜凯两位(分别是胡先生的长女及长男)。胡卜凯11月21日带了杂志去参加7位留学生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聚会。当天他提议发起「保卫钓鱼台运动」,引起大家共鸣,接着分头行动。这里要说,「保卫钓鱼台」这5个字原是胡先生开始用的。

胡卜凯于是去电在芝加哥大学留学的台大物理学系同班同学林孝信,建议利用《科学月刊》联络网讨论钓鱼台问题。林孝信打了约20通电话到各地科学月刊的联络员征求同意,大家反应热烈,因而决定利用1971年1月4日自芝加哥发出《科学月刊工作通报》第39期完全讨论钓鱼台问题。这一期《通报》共20页,印了500份,其中转载了〈保卫钓鱼台〉一文。往后,《科学月刊》的联络网竟成了保卫钓鱼台运动的重要联络网。这里还需要补叙先前的一桩因缘:《科学月刊》的前身,是林孝信在大学时期创办的《新生报‧中学生科学周刊》,而当年该周刊之所以能藉《新生报》发行,正是经胡卜凯请胡秋原牵线促成的。

台、港留美学生于1971年1月29、30日在全美各地游行,接着引发台大、政大等校学生的保卫钓鱼台运动。这期间种种,不必在此赘述。

《中华杂志》于1971年3月号发表社论〈保卫钓鱼台与保卫中华民国〉(当系胡先生手笔),对政府、留美学界及日本都有所建言。同期也转载了〈留美学界为钓鱼台事呈政府文〉及〈旅美华人关于钓鱼台传单之一〉,又刊出刘寿炎的〈为钓鱼台领土主权示威之前后〉(报导马里兰大学1月30日的示威活动),还有李文斋委员于2月23日在立法院的质询稿、魏道明外长的答覆。

后由于刊登保钓文章之事,胡先生与王晓波结上了缘分,于是他受邀于3月20日在台大学生保卫钓鱼台座谈会上讲话,题目是〈保卫钓鱼台的爱国运动必须坚持到底,底于成功〉(刊登于《中华杂志》5月号)。当天他指出,「我以为必须将保卫钓鱼台主权的爱国运动坚持到底!所谓坚持到底,就是保持这爱国运动的团结到底,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而不可令爱共主义、爱日主义分裂我们的爱国运动;所谓坚持到底,就是要坚持保护钓鱼台完全主权的目标,必达目的而后已;所谓坚持到底,就是要坚持到明年万一美国将钓鱼台交与日本,要准备采取可能的自卫行动,而如果想到这可能无效或力之不及,就要一面加速建设国力,一面坚持到中国民族运动之成功,统一民主的中国之实现,使这一问题终于解决,并且永无这一类的问题。愿大家了解这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奋鬪,而留美学界和诸位现在所做的只是开始而已。」

他也提醒在座「要加倍在学问上努力研究与钓鱼台问题有关的一切问题。」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由此可见保卫钓鱼台运动是何等大事!诸位参加保卫钓鱼台主权的爱国运动对诸位一生也是一件大事,即是受此一全球中国人爱国运动洗礼。受此洗礼者,应自知负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这就是必须立誓在诸位一生中收回钓鱼台,并使中国民族运动成功!21条和五四以后我会立誓打败日本。不论以后如何,我总看见日本投降。我相信在使日本之膝曲折中,有我一分微小的气力在内。」

「愿诸位立下庄严的誓言,坚持这运动到底。这运动发端者是留美学生,而使其最后成功者也许就是今天在座的诸位。来日方长,我想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赠送诸位。任重道远者,就是要将爱国心转变为救国的实力与才能,然后才能完成保卫钓鱼台的目的。」

胡先生的这番话,无疑鼓舞了4月与5月在台湾的保钓运动。

保钓运动产生一定成效

在美国的保钓运动于4月10日在华府的大游行达到最高潮,《中华杂志》于5月号以7页篇幅刊出〈四月间保卫钓鱼台主权运动纪要〉,又以4页篇幅刊出缪寄虎的〈琉球及钓鱼台问题之我见〉(该文于1970年10月13日投寄《中央日报》未蒙刊登),复转载了《台湾民报》所刊台独份子对于钓鱼台问题的「附和日本主张」,以为批判依据。6月号又刊登刘孚坤文〈保卫钓鱼台运动与国家当前危局〉,并转载法国巴黎《中国与世界杂志》第一期(5月出刊)的两篇文章。

自1970年11月至1971年4月的半年间,各地的保钓运动风起云涌,其具体效果是:一、促使政府对美、日的态度转趋强硬;二、让美国注意到问题的复杂性,乃在决定于1972年5月15日将琉球主权「归还」日本时,只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权而非主权随同交予日本。胡秋原在这一过程中,实在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湖北人裴高才于2018年9月14日在武汉市发表新着《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其中有一章就写「胡秋原:早期保钓举旗人」。

(作者系东吴大学名誉教授,来源:观察月刊87期)


 
【大华网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