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卜凯:回顾保钓运动的几点感想

http://www.cntimes.info 2020-10-27 04:04:12
曾经多次写过个人参与保钓运动的经过,在此只对钓运表示四点感想。

其一,参与保卫钓鱼台运动系受到爱国意识的驱使。有些哲学家和大脑神经学家认为,人并没有「意识」,我则认为人有意识;人的意识驱使和指导人的行动;意识由「社会建构」过程所形成;「社会存在」影响一个人的意识。

老、中、青三代的保钓人士都应该同意:我们是在国家或民族主义意识驱使下参加钓运。但如今,在「去中国化」教育下成长的年轻人,或认为「钓鱼台不属于台湾」的人,他们还会有保钓这种意识吗?

其二,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在连锁反应和共鸣作用下,个人行为可能产生类似「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所以,我们不要轻视个人,也就是自己,在历史洪流中所能够扮演的角色。个人要藉连锁反应和共振作用来造成「闻风而起,众志成城」的效应,就必须透过团体和沟通过程。王晓波〈保卫钓鱼台〉这篇文章是蝴蝶展翅,经过大风社、《科学月刊》和纽约市香港同学会的传播和鼓动,产生了「保钓运动」。

王晓波和徐笃(创立大风社)、林孝信(创办《科学月刊》)是对「保钓运动」最有贡献的「三剑客」。上面提到的三个团体,则是使「保钓运动」在美国遍地开花的主要力量。

「言论自由」和「集会结社自由」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改变社会和历史发展方向的前提。两者虽然并不是天赋人权,但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争取、捍卫。

其三,保钓运动有其历史必然性。1970年9月,《大学杂志》拒绝刊登〈保卫钓鱼台〉,想来是因杂志负责人对当时「言论自由」的尺度有所顾忌,家父胡秋原创办的《中华杂志》将该文在10月号杂志上发表了。虽然即使该文未被发表,美国应该还是会有人促成「保钓运动」,但会不会有1971年那么大的声势及影响,难以评估。

我同时是大风社和《科学月刊》的成员,有机会在其中穿针引线,并有幸参加钓运,应该是「历史的偶然」。但大风社和《科学月刊》的成立,王晓波和王顺写该篇文章,以及《中华杂志》会刊登该文,应该算是「历史的必然」。

诚如刘源俊教授在王晓波追思会上所言,家父及王晓波都是「(中华)民族主义者」,两位撰写和刊登〈保卫钓鱼台〉是「历史的必然」。反之,对日本人或认日贼为父的台湾人来说,「钓鱼台是日本人的」,应该也是「历史的必然」。

其四,保护领土和人民权益是政府的职责。1971年在美国各大城市举行的示威游行,给了两岸政府压力,致使他们向美国提出强烈抗议,结果迫使美国务院改变政策宣布:1972年移交给日本的只有琉球群岛和钓鱼台列屿的「管辖权」;钓鱼台主权的归属应由当事国协商解决。

50年后,中国早已和平崛起并纵横国际舞台。我们完成了保钓的「阶段性」任务,这个棒子已于2012年交到习近平和中国共产党手中,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完成光复钓鱼台的任务。

 (作者系老保钓、胡秋原之子,来源:观察月刊87期) 
【大华网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