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明:回忆1970年代美国保钓运动
http://www.cntimes.info 2020-10-27 04:06:59
![]() |
1970年底,钓鱼台主权的争议浮上台面,美国一些有不少来自台湾、香港留学生的大学,纷纷兴起了保钓风潮,组织了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在华府近郊的马里兰大学也不例外。马大有200名留学生,又地处美国政治中心,同学们对保钓自然特别关心。当时我在马大读研究所,担任马大中国同学会会长,积极地参与了保钓运动。
《科学月刊》与大风社
由于那时候还没有个人电脑,也没有网路,长途电话又很贵,1970年1月1日创刊的《科学月刊》通讯网正好起到了沟通作用。此外,大风社也对保钓运动有重大影响。大风社是1968年到1969年间,由美国各地关心政治、经济、社会议题的三、四十位留学生所组成,1970年正式出版《大风季刊》第一期(1971年8月出第四期后,因保钓运动分裂而停刊)。前者以发展科学为目的,后者则以讨论政治议题为主,我刚好是这两个组织的会员。
全美各地举行示威游行
1971年1月底,美国各地的保钓会分别在六大城市举行示威游行。旧金山是在1月29日,华府、纽约、芝加哥、西雅图、洛杉矶都选在1月30日。华府的示威对象是日本驻美大使馆,我忝任华府示威领队,进入日本大使馆递交抗议书。在示威过程中,接受了华府两家电视台WTTG和WMAL及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记者的采访。电视台在当天播出示威消息,第二天华盛顿邮报也以显着版面刊出示威的报导。接着我把华府示威经过写成一篇报导文章,投至香港《明报月刊》,于1971年3月第63期刊出,这篇文章为华府第一次保钓示威留下详细纪录。
为了扩大钓运的影响,各地保钓会决定于1971年4月10日,在华府举行全国性保钓示威游行。当天估计有2,500至4,000人参加。我们到了美国国务院、中华民国驻美大使馆、日本驻美大使馆示威。当天晚上在马里兰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各地代表会议,大约有300人出席,由华府同学负责接待。
保钓运动左、中、右分裂
1971年7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森宣布国安顾问季辛吉已经去过北京,他次年也要去大陆访问,消息震动国际。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由中共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席位。这些发展都对保钓运动造成重大影响。这段时间保钓活动非常频繁,8月21、22日在布朗大学召开了美东讨论会,9月3日到5日在密西根州安那堡,召开了全美性的国是会议。
保钓运动在1月30日游行后,左、中、右派的分歧已经浮现,4月10日游行前各地暗潮汹涌,安那堡会议后左右派正式分裂。12月24、25日在纽约,左派召开「中国统一讨论会」。12月25到28日,右派在华府召开「反共爱国会议」。作为华府保钓行动委员会的代表和观察员,这些会议我都去参加了。
钓运的中间派绝大多数是自由派,他们把民主自由视为最高价值,对于国共双方都有批评。由于自由派不像左派或右派那么极端,也就没有自己的组织和活动,也因为觉得反正自己是多数,较少主动争取发言权,这让自由派成了保钓运动中沈默的一群。笔者身为保钓自由派,对此现象感触甚深。
有幸出席了七次保钓大会
1972年完成博士学业后,受到保钓运动的冲击,我决定立即返国,到新竹清华大学任教,成了清华工学院创院的教授之一。在清华任教三年后,我再度出国,在美国休斯研究所(Hughes Research Laboratories)从事半导体研究,后在凯斯西方储备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任教。十多年后,我总觉此生还是应该回国服务,于是在1989年再度返回清华大学,在电机系任教,一直到退休。
1972年初次返台,在台大校园内偶然看到12月4日有民族主义座谈会,很兴奋的去参加,12月11日又有第二场。我两场都去了,无意中亲历了后来引发台大哲学系事件的两次座谈会。
从1971年4月10日晚上的华府示威检讨会、到美东讨论会、安那堡国是大会、纽约中国统一讨论会、华府的反共会,再到1972年两场台大民族主义座谈会,我能参加这七场保钓大会机遇难得,可能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1975年再度返美之后,白天上班,晚上有些空闲,钓运中一幕幕让人激动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1980年代初,文革真相渐为人知,大陆开始改革开放。我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保钓运动写成《惑》这本小说。先在《中国时报》海外版连载,后在台湾出版(1986)。因为当时台湾还在戒严时期,写的较为含蓄婉转。
为了解惑不断学习
小说取名为《惑》,自然是因为想要表达小说中人物所面临的几重矛盾和困惑。最主要的困惑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主义这个政治理想时,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我开始比较仔细地研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包括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列宁主义、修正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并着手翻译英籍学者卡如杭特(R. N. Carew Hunt)的《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际》(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mmunism)。译后未能出版,于是将读书心得写成〈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检讨〉一文,于1981年2月起,在《中华杂志》分四期连载刊出。胡秋原先生在编按写道:「李雅明先生是物理学博士,曾在清华大学执教,现在美国休士飞机公司任资深工程师。他认为中共既然标榜共产主义,不能不研究它。他花了一年多时间译完英人杭特的《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然后才写这篇文章,对中国共产主义做一系统的检讨。文长约三万字。本志鉴于现在是对中共作有系统检讨的时候,故乐于刊载一个毫无党见的科学家的研究和评论。」
大陆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这段时间,也发生了1978-79的西单民主墙运动、1986-87年学运、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等。因为关切大陆的发展,也期盼两岸和平统一,我于是在海内外几份杂志陆续发表文章,包括1982年《时报杂志》「中国如何统一」征文得奖的〈从世界潮流看中国统一问题〉、〈马列主义与中国的民主〉、〈关于中国和平统一的一些想法〉、〈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及其展望〉等文章。不过,很多文章都以笔名发表。
1980年代中期之后,一方面觉得意识形态的问题大致已有结论,另一方面觉得光阴似箭,需要定下心来写几本书,于是较少再写政论文章。我先写了几本半导体的教科书和科普书,后因看到近年来基督教在大陆迅速传播,觉得这可能会对中华文化传承造成不利影响,于是先后撰写了四本探讨基督教问题的书。
保钓运动影响了我的一生
2012年后,林孝信在台湾推动钓鱼台教育计画,邀请老保钓发挥余热,在台湾各地的大学、中学演讲。这种工作我自然义不容辞,除了讲述钓鱼台问题的来龙去脉,也谈到「一带一路与21世纪中美博弈」、「从五四到保钓:对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反思」、「儒家宗教观及其历史使命」、「演化伦理学与儒家人性论」等。在刘源俊主持的钓鱼台光复会行动论坛上,我讲过「从中美日三国经济实力论东海南海主权争议」、「改革开放40年后中美经济实力的比较」。
保钓运动陪伴着我度过大半人生。保钓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爱民族、爱国家的中国人,不能依从某一个领袖,不能依从某一个政党,我们必须要有独立的判断,要从全体中国人民的立场出发,以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依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中国人民做出些许贡献,也才能对历史负责。眼看中华民族复兴在望,如果钓运经验有助于国家迈向民主,完成和平统一,则此生于愿足矣。
(作者系清华大学电机系荣誉教授,来源:观察月刊87期)
【大华网路报】
版权 © 2006-2020 大华网路报 版权所有 用户条款 隐私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