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远:钓运50与百年变局
http://www.cntimes.info 2020-10-28 09:56:48
![]() |
冷战下的台湾钓运
这场运动自美国先行,留学生串连组织了大规模集会与示威游行。1971年4月美国国务院宣布,钓鱼台行政权将连同琉球群岛于1972年交予日本,爱国怒火终于烧向戒严下的台湾。香港德明校友会在台大贴出第一张保钓大字报,接着大学论坛社在当时的农经系馆挂上巨幅布条,写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不可以低头」,揭开台大学生保钓热潮的序幕。
那一年,台大学生组织了保钓座谈会,成立了保钓委员会;更在6月17日发起示威游行,到美、日大使馆前表达抗议。这场因民族意识觉醒而崛起的学生运动,很快发展为校园民主与政治革新运动、社会服务运动,甚至发生了针对反共与爱国孰重孰轻的「民族主义论战」,被王晓波称为「战后台湾校园第一次的统独论战」。
以美国为主的海外钓运「向左转」,走向了认同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运动,也促使台湾留学生重新认识中国,相关史料已辑录在《春雷声声》、《春雷之后》与《峥嵘岁月.壮志未酬》等三套书中。
与此不同,国民党高压统治下的台湾保钓运动,其面貌和内涵亦相当复杂多样,大致上可总结为素朴的中国情怀、自由民主的诉求、左翼思想的复兴;同时进一步挑动了以反共意识形态为基底的台湾意识,从中国意识之中剥离出来,并刺激了国民党内在的革新保台运动,相关史料辑录为《寻找风雷》等6册。
钓运是国际权力的缩影
王晓波将台湾保钓运动评价为「尚未完成的历史」;在钓运40周年时,他更指出,「我认为保钓运动是失败的,老保钓也是失败的一代」。然而,在战后思想噤声的年代,钓鱼台以蕞尔小岛之姿,迸激出影响政治、社会、思潮的运动,无论其成败,本身即体现了当时世界秩序、国际权力与区域格局的缩影。
源于1970年代初期的钓鱼台归属争议,涉及了战后逐步走向单极独霸的美国强权、战败成为美国附庸的日本,以及同时镶嵌进冷战与内战框架的中国(北京、台北)。当时无论是美、日的蛮横无理,或是国府的软弱无力,又或是北京的声明表态,既反映了政治权力的强弱与阶序,亦代表着美国在战后干预区域事务的帝国主义本质,以及中国近代历史的命运,基本框定了海内外保钓运动的兴衰。
特别是在台湾内部,这场运动以国民党出手的「台大哲学系事件」划下休止符,钓鱼台既未收回,且国府的国际地位更形风雨飘摇,而内部又在蒋经国接班的布局下,偏安的国民党进一步走向了笼络自由派与本土民族主义者的「本土化」之路。
钓运起起伏伏,有1990年代初期的「弃钓论」,继之则是李登辉亲日反华路线,甚至主张钓鱼台是日本的。其后虽有「保钓」出身的马英九掌政,钓鱼台问题却只能在《东海和平倡议》与《台日渔业协议》之间载浮载沉。而蔡英文政府为了遂行台独抗中路线,一面倒向美、日,从而出现了「驻日大使」谢长廷的惊人之语:「不要让外界联想到台湾与中国联手」、「如果抗议,吃亏的会是台湾渔民」。而保钓运动在台湾,终究被贴上了「统派」的标签。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经过了半个世纪,或许应该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更为辩证地来看待保钓运动与钓岛问题的发展。当然,这场运动目前看似处于低潮,但钓鱼台列屿所映照出来的政治格局,援引毛泽东的话来说,「事情正在起变化」,而变化背后的主因则来自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们正在身历其中、却并不是人人都能深刻察觉到的「百年变局」,当中最为关键的主导性要素即「中国崛起」,令西方世界不适、抗拒、打压。而正在进行的中美大国角力,则是此「百年变局」具体而微的展现。
美国右翼政客谋划着「新冷战」,以各种方式试图推中国入坑,有贸易战、科技战,也有包含钓岛情势在内的台湾牌。台湾学者张麟征认为,「这将是一场马拉松式的强权博弈」;而朱云汉则评估「当前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新旧秩序交替的黎明破晓时分」。无论如何,这场变局意味着战后至今的世界秩序和格局正在瓦解,中国稳健的民族复兴道路,伴随的是美国民主的失灵与失序,特别是新冠疫情把原来模糊混沌的态势,映照得更加光亮清晰。
台海与钓岛终将尘埃落定
美国以「重返亚洲」和「印太战略」维持霸权地位,虽然让东亚局势动荡不安、让台海冲突一触即发,但同时也凸显了中国维护区域稳定与领土主权的能力、决心与使命。大陆官方架设的「钓鱼岛─中国的固有领土」网站,清楚地条列了2015年以来,中国海警编队在钓岛海域的巡航纪录,无论日方采取了更名或修改教科书等动作,中国常态化的巡航已有力,且有效地打破了日本对钓岛宣称的「实际控制」。
50年前,钓鱼台卷起了东亚的怒海波涛;50年后,钓鱼台原来象征的地缘政治载体,已经转移到了台湾身上,一方面显示,台湾走不出亲美反共格局而不断自我萎缩,另一方面,更揭示台湾问题已到了无法回避的时刻。保钓运动当前在台湾虽然弱势,但50年前其所敲破的冷战高墙,沧桑却不失乐观地预示着今日的百年变局。钓运并未结束,台海与钓岛终将尘埃落定。
(作者系时评作家,来源:观察月刊87期)
【大华网路报】
版权 © 2006-2020 大华网路报 版权所有 用户条款 隐私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