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芳:纪念保钓运动发起50周年
http://www.cntimes.info 2020-12-02 03:16:56
![]() |
![]() |
![]() |
开幕式在上午9点准时开始,本会理事长刘源俊首先表示,1970年美国留学生参加保钓最主要的理由是,钓鱼台是美日霸权的赃物,必须归还原主中国,这一个理性诉求50年来没有改变。来宾新党荣誉党主席郁慕明强调「固有疆域,一寸都不能少,这是我们的任务。」钓鱼台教育协会理事长陈美霞表示,该会将在2021年4月举办50周年纪念研讨会及「保钓讨海护渔大游行」。高志云、陈赞煌二位老保钓则以语音方式致词。
前总统马英九接着发表「钓鱼台风云50年─从马同学到马总统」的专题演讲。他指出,虽然《台日渔业协议》解决了部分钓鱼台列屿的争端,但无论是主权或渔权问题,政府都不能仅抗议而无交涉行动,以免被视为放弃主权。对于当前的两岸形势,他也意有所指地表示:「我当了八年总统,保障了东海、南海、台海三海和平。总统的职责不是告诉人民,『台湾可以撑多久』,而是要保卫人民远离战争。」
上午第一场论坛,首先回顾70年代的保钓运动,由刘源俊主持,与谈人有保钓发起人胡卜凯、清华大学电机系荣誉教授李雅明、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员钱永祥。美国的刘虚心、北京的吴国祯教授则以语音、视频参会。
胡卜凯及李雅明均指出,钓鱼台主权问题是两岸、日本与美国四方之间的角力,大陆自2012年后态度趋于强硬,主要是因为GDP超越了日本,实力增强不少,我们在钓鱼台问题上不必像70年代那么委屈;未来10年大陆的GDP会超越美国,外交上会出现崭新的局面。钱永祥则表示,当年保钓运动唤醒了台湾新世代的社会参与,有开路的效用,年轻一代应继续关注钓鱼台所牵涉的渔民生计。
第二场论坛的主题是「1990年代的保钓运动」,由本会常务理事习贤德主持,与谈人有辅大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国防部资深谘询委员宋兆文、前台北县议员金介寿、本会理事殷必雄、退休空军中校王仲年。
何思慎表示,《台日渔业协议》未完全解决台、日重迭海域问题、也无法杜绝双方40余年的渔业纠纷,民进党对钓鱼台主权消极以对,他呼吁在保钓议题上首先应扬弃颜色政治学。宋兆文介绍了1996年国军为捍卫钓岛而筹组汉疆突击队的事迹。金介寿回顾了1996年海上保钓行动的几次出海行动。殷必雄感慨1996年海上保钓纪录稀少,更应平实呈现,希望为其他平凡参与者留下纪录。人在昆山的王仲年录制了影片,报告1997年与鲁国明共同策画的「空降钓鱼台」行动。
最后一场由本会理事纪欣主持,四位与谈人:前公视董事长邵玉铭、前立委钱达、自由作家郑鸿生及媒体工作者张钧凯,分别对钓运应如何延续提出意见。
邵玉铭表示,知识分子的民主素养及风骨很重要,老保钓不论是回台或赴大陆服务,都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报国精神,他以「青山永在,绿水长流」鼓励大家继续努力。钱达指出,钓岛问题的解决与统独密切相关,当台独接近成功时就是武统之日,而美军虽仍比中国强大,但不可能来太平洋西岸与中国决战,所以真的打起来,未必有胜算。郑鸿生表示,保钓50年后我们应该超克僵化的意识形态,重新认识中国,也因此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张钧凯则指出,70年代钓运引发了战后台湾校园第一次统独论战,如今钓鱼台原来象征的地缘政治载体已转移到台湾,这显示台湾问题无法再回避。
全天会议共计100多人参加。马英九全程参与了会议,现场提问环节互动热烈。活动在下午5点半圆满结束。
(作者系社团法人台湾钓鱼台光复会秘书,来源:观察88期)
【大华网路报】
版权 © 2006-2020 大华网路报 版权所有 用户条款 隐私权声明